close

Felicia Tong
第一次讀書會
2007/07/10
中國古典詩和英美詩中 山水美感意識的演變

Ⅰ. 華氏常比作謝靈運與陶潛 (136)
A. 皆以自然山水作為詩中主要素材
B. 美學皆觀注在這些景物上
C. 皆有「復歸自然」之說
D. 部份結構相似,華氏謝氏皆運用「遊覽」作為呈現
景物的過程和手段。
(M. H. Abrams 詩均以山水景物起,以情悟結)

Ⅱ. 山水詩與描寫詩中山水之別 (137)
A. 描寫山水的詩,作為其他題旨的背景,居次要的
位置。非由感情溶入山水的和諧以後的意識出
發。
B. 山水詩的山水,解脫其襯托的次要的作用而成為
詩中美學的主位對象。
感悟三階段:1.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用稚心感應
山水
2.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用語言
表達我們的感應,進入概念的世
界尋求意義和聯繫。
3. 依然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即物即
真的感悟,拋棄語言和心智活動
歸回本樣的物象。

Ⅲ. 華氏的創作理念
A. 保持ㄧ種聰悟的被動
B. 分解意義便不得全
C. 無法賦給(意義)的智心/將無法感應外物
D. 智心是意義的製作者和調停者 (序曲The
Prelude、行旅The Excursion)
E. 自然是他整個道德存在和靈魂的「保姆、導師、家
長」

比較與評論
A. 詩人的心智才是美感的主位,不以山水景物唯依歸
B. 山水是美感觀照的對象,幫助他流露他的「想像
力」
C. 書寫手法是用ㄧ種單線的行進,而不讓景物同時縱
時式並進 (序曲)

Ⅳ. 山水意識的流變 (145)
A. 山水在古代詩歌裡,如詩經、楚辭及賦—仍做其他
題旨的背景,不算山水詩
B. 魏晉至宋間—騰升為主位的美感觀照對象
1. 文士對漢儒僵死的名教的反抗,對儒家禮節的
厭惡
2. 道家的中興和隨之而起的清談之風,知識份子
追求與自然結合的隱逸與遊仙
3. 佛教透過道家哲學的詮釋因而盛行

Ⅴ. 道家哲學對山水詩的影響
A. 拒絕人為的假定視作宇宙的必然
B. 「山水即天理」使得喻依(Vehicle) 和喻旨(Tenor)
融合為一
C. 莊子提供「心齋」、「坐忘」、「喪我」,以求虛
以待物,即剔除個人刻意經營用心思索的自我
D. 任物無礙的興現的觀點,是反語言、反表現的
E. 「以物觀物」不參與知性的侵擾,是最高境界
F. 由重天機而推出忘我及對自我能駕馭自然這種知性
行為的批判,開創了「不調停」的調停的觀物感應
形態

Ⅵ. 不同哲學家或詩人的美學觀點
A. 龐德 (Ezra Pond)—找出明徹的ㄧ面,呈現它,不
要加以解說 (170)
B. 威廉斯—體現實,不依賴象徵 (170)
C. 休謨 (T. E. Hulme)—詩人直接感應事物,不要經
過抽象過程 (170)
D. 史提芬斯 (Wallace Stevens)—希望做到不是關於
事物的意念而是事物本身 (雪人) (171-173)
E. 羅斯洛斯 (Kenneth Rexroth)—直接接觸、直接
傳達的強烈的特殊性 (17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mflv 的頭像
    mmflv

    mmflv

    mmfl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